Category: Property 房屋地產

黃元山:也論樓市

筆者認為香港樓市的瘋狂飆升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心理因素;二、土地供應不足。

先說心理因素。過去20年,利率大幅下降,令全球不少地區的樓市都進入一個世紀大牛市;在樓市賺了錢的一代人,他們形成了一個投資房地產的Cult(是指一種投資信仰,正如現在國際投資者正在辯論「Cult of Equity」的股票投資是否消失),建立了一個「有買貴沒買錯」的歪論(這並非理性投資)。

LV如樓 價貴也受捧

在這個心理因素的Cult下,甚麼「可負擔指數」等已派不上用場,正如一個LV名牌手袋,比起社會的平均收入高很多,可仍然備受追捧;政府所做的小修小補的策略,有如自設工場趕製一些政府品牌的手袋一樣,根本對LV的價格絲毫無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其實只得一個,就是大量製造LV手袋(即是增加私樓的土地供應)。

不過,大量造LV,LV便不再矜貴,也不會再有人想要;所以,大部分人不想LV變Cheap,只希望自己能買到一個特價的LV。同樣地,市民並非要政府大幅推地,只是希望自己能買到特價的房子。

至於土地供應的問題。事實上,政府不是沒有地;問題也不單是政府「造地」需時,不單是政府停止了「造地」一段時間,而是政府看來對「造地」過程已失去了控制。

先賣樓花 取市場信任

有說:「由於增加供應是長遠的解決方法,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樓市才會繼續飈升。」

筆者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不是樓市狂熱的主因,真正的問題是,市場認為未來足夠的供應是「海市蜃樓」,是「空中樓閣」,只是政府嘗試去管理預期,而非真實能夠做到的。如果市場確信在未來「遠處」有無限量的供應,政府不用多說,樓價已經向下倒了。

比方說,造地需要時間,但Talk is cheap,如果政府能預先「賣期貨」(樓花),三五七年都可以;市民買到了樓花,才能證明政府有真實的土地供應。但事實是,政府無論是私樓或是資助房屋,都沒有辦法指明哪裏有供應,可以在甚麼地方建房子。

政府的兩難是,如果不再呼籲社會正視這個非常逼切的危機,只會進一步把香港推向土地不足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但如果承認「找地難、造地更難」,只會製造恐慌情緒,把樓市推向一個更不可瘋狂的水平。

公屋輪候者 四成住公屋居屋 30歲以下4年增6倍

【明報專訊】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直逼20萬大關。房委會調查顯示,公屋申請人中,有43%是公屋或居屋住戶,餘下則是居於私樓的市民。而輪候冊上30歲以下的新增單身申請者,更由2008年的2800名增至今年逾2.03萬名,4年急升超過6倍。

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輪候人數已達19.96萬。房委會早前抽選3000名公屋輪候冊申請人作統計,以蒐集申請人的經濟特徵等資料。調查顯示,現時輪候冊申請人整體家庭入息中位數為8500元,較2008年的7200元增加18%。

調查又發現,申請人是公屋住戶的數目愈來愈多,55%申請人居於私人房屋,較2008年的62%跌7個百分點。住在公屋及居屋的申請者,佔整體申請者的43%,較2008年的33%增加。至於住在臨時房屋如天台屋的申請人,則由佔整體5%減至2%。

非長者單身申請主因:希望獨居

另外,調查反映公屋申請人有年輕化趨勢,當中新登記輪候冊申請人平均年齡,由2008年的43歲逐年下降至今年的38歲;而非長者單身申請者的平均年齡,亦由2008年的37歲下降至今年的30歲。

調查發現,輪候冊有4.57萬名30歲以下單身申請人,單在今年已新增2.03萬,較2008年的2800名急升6倍;當中30歲以下單身申請人中,43%登記時是學生。有62%申請人稱,獲編配公屋單位後將脫離現住戶,另組新家庭;而在非長者單身申請者中,68%表示「希望獨自居住」是申請公屋的主因。

身兼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的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公屋政策在樓市熾熱下已被扭曲;私樓價格與實際負擔能力脫鈎,年輕人根本無力負擔,唯有選擇申請公屋,公屋家庭子女長大後,為改善生活或期望擁有自己空間,選擇「拆細」申請,令申請人數大幅增加。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原定周五舉行首次會議,將順延至下星期一,原因是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當日要出席立法會有關南丫島海難慘劇的特別會議。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在供應短缺、私樓租金猛漲下,未來年輕人申請公屋的趨勢仍會持續;而政府復建居屋亦吸引申請人策略性申請公屋,利用公屋作跳板申請居屋。

港600茶餐廳不敵貴租去年執笠

【明報專訊】作為香港人,即使沒有聽過捷榮咖啡這名字,亦極可能飲用過捷榮的產品,因為本港超過九成的連鎖快餐店都採用捷榮的紅茶及咖啡。捷榮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黃達堂已是家族生意的第三代傳人,他指出,香港高租金改變餐飲業生態,粗略估計去年有超過600間茶餐廳結業,即使公司已是市場一哥,要支撐企業繼續發展,必須向北望。

捷榮主席﹕要發展必須向北望

捷榮紮根香港80年,前身是捷榮辦館,主要經營雜貨、批發和咖啡炒磨。1970年代末,麥當勞進駐香港,咖啡及紅茶需求大增,剛接手家族生意的黃達堂決定專注做茶啡供應。

乘着這股潮流,捷榮近乎壟斷本港的咖啡紅茶市場,80年代是公司增長高峰期,現時於快餐連鎖店、茶餐廳及酒店供應茶啡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92%、80%及40%。雖然公司獨佔鰲頭,但黃達堂指出,本港餐飲業生態劇變,再擴充亦只有往大陸發展。
「我不說什麼地產霸權……你看大家樂、大快活,近年地舖買少見少,轉向樓上舖或地窖發展。茶餐廳去年結業超過600間,不少是業主大幅加租刻意趕走,原址少於一半是重開茶餐廳。可以預見,家庭式經營的茶餐廳會式微。」有見及此,黃達堂要把捷榮變成綜合餐飲服務供應商,進軍內地,並分四大範疇,包括飲料、麵食、奶類及凍肉和相關產品。

在星已上市 仍盼在港掛牌

儘管認為本港市場發展空間有限,香港仍有一個市場吸引捷榮,就是股市。捷榮於2001年在新加坡上市,黃達堂說,若時機合適,希望公司可在香港掛牌,畢竟本港股市規模及集資能力較強,而要把生意擴大,一定要向資本市場借力。

黃元山 貸評山下:樓市供應的海市蜃樓

本港樓價是否真的「真金不怕洪爐火」,即使新政府不斷出招滅火,樓市依然越燒越旺場?

筆者不是太擔心美國推出QE3推高資產價格,相反,香港樓市「焗升」的根本原因是供應不足(圖)。供應不足眾所周知,但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是,香港政府或許束手無策!

市場已摸清政府「底牌」

可能讀者會問:「這怎麼可能?政府是香港土地最大的莊家,怎可能沒有供應?肯定只是政府不敢推出來,你看前特首董建華推出的八萬五已經可以把樓市一手推倒!」

香港政府或許有地,但是,「造地」的過程非常困難,政府看似越來越沒有把握。顯而易見,新政府推出「梁十招」、港人港地,並承諾增加土地供應,但是樓市沒有任何回軟的迹象。為甚麼?因為「出招」前,政府已經不斷「出口術」,承諾會致力使樓市降溫,市場普遍採取觀望態度,對政府的「底牌」有所忌諱。

不過,政府「出招」後,市場看清了其「底牌」,特別在供應方面,連床下底的幾千個政府GIC用地,也要攞出來充數做住宅,證明「找地難、造地更難」,從而知道政府的「底牌」只是「兩條3」,而不是「兩條A」。於是,之前政府「說得越大」,之後開牌的反效果越大,製造了些恐慌性購買的心理。就算是政府GIC用地,也不能「話建就建」,話說沒完,城規會已經收到不少當地居民的反對聲音。

有說:「由於增加供應是長遠的解決方法,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樓市才會繼續飆升。」

筆者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不是樓市狂熱的主因,真正的問題是,市場認為未來足夠的供應是「海市蜃樓」,是「空中樓閣」,只是政府嘗試去管理預期,而非真實能夠做到的。如果市場確信在未來「遠處」有無限量的供應,政府不用多說,樓價已經向下倒了。

比方說,造地需要時間,但talk is cheap,如果政府能預先「賣期貨」(樓花),三五七年都可以;市民買到了樓花,才能證明政府有真實的土地供應。市民能買到未來能「上樓」的安心,便能解決不少社會和樓市的問題。事實是,政府無論是「私樓」或是「資助房屋」,都沒有辦法指明哪裏有供應,可以在甚麼地方建房子。

房屋問題 加深社會矛盾

現時本港每年居住單位的自然需求量約2.5萬個,但前特首曾蔭權執政的七年期間,私樓的新供應單位平均每年只有1萬個,經過時間累積,房屋問題的缺口已惡化下來。

筆者認為,由於土地供應不足,香港不單面對發展的困難,更會加深社會矛盾。現在不單是私樓不夠、公屋居屋不夠、寫字樓商場酒店也同樣不夠。

政府現在的兩難是,如果不再呼籲社會正視這個非常逼切的危機,只會進一步把香港推向土地不足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但是,如果承認「找地難、造地更難」,只會製造恐慌情緒,把樓市推向一個更加不可負擔的水平。

2012年9月18日 蘇偉文﹣終極量寬

美國在上星期公佈了新一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起了環球金融市場的強烈關注。對香港來說,由於在美國首兩輪量化寬鬆政策下,香港樓房價格上升了超過一半,所以對港人來說量化寬鬆和房價就掛上了等號,香港金管局甚至火速地推出收緊按揭指引,深怕這一輪新的量化寬鬆政策會引起房地產市場泡沫,從而影響到金融體系。而有關的房屋和財金官員,也忙不迭出來重申,政府會有應對之策,可見港府對量化寬鬆政策的關注。

平情而言,量化寬鬆代表市場游資充裕和美元有貶值壓力,對資產價格自然有支持作用,但前兩輪量化寬鬆的效用已在市場充份反映,要新量化寬鬆政策有比首兩輪量寬產生更大的作用,相信要看新量寬的落實才有定案,目前仍是以預期來對資產炒作。

新的量化寬鬆政策和前兩輪的不同,這次是以每月四百億美元的額度,去購買按揭證券,而且並沒有對購買證券的時期和額度設限,所以這趟量化寬鬆其實是沒有底線,也難怪不少評論都認為這次量化寬鬆政策是最後一次,甚至稱之為「終極量寬」,因為無期限和額度的回購按揭證券,實際上就是將量寬一直實行下去。

對資產市場來說,終極量寬是支持資產價格的強心針,香港在終極量寬公佈後的第一個週末假期,樓房二手成交增加了七成,而不少分析員都對商品後市投以信心一票。可是這種對資產的追捧,背後原因是恐防在終極量寬下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而不是資產的合理投資價值。

這種純粹以恐懼通賬而釋放出來的購買力,其實是心理預期而非合理估值,若果後來經濟狀況並沒有所預計的通脹,那麼資產價格的走向如何,卻是無人知曉。當然,美元霸權可以藉著其國際貨幣的優勢,去令環球市場資金泛濫,從而達到其目的。現在要密切留意的,是中國對釋放資金的取態,隨著美國終極量寬的出台,美元貶值已是共識,反之人民幣就有升值壓力,中國究竟是讓人民幣繼續升值,還是跟隨美國量寬,相信會對香港的影響更深遠。

陶冬 – 租金瘋漲 是時候賣樓 「不可持續 無以為繼 不合道理」

【明報專訊】在港居住已18年的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說,眼見香港租金已升到「無以為繼」的地步,近日開始考慮賣樓。一年前,陶冬開始替香港的樓市發出警告,他說不再買香港樓,現在改為要賣樓,轉捩點是他不久前到數碼港用餐的經歷。

食肆租金三級跳 月租6萬變22萬

陶冬入戲院前,到數碼港一間經常光顧的台灣餐廳吃飯,店員溫馨提示他該店快結業了。「我覺得很奇怪,這裏食物也不錯,環境也不錯,怎麼就要結業呢? 」原來,業主下狠手加租,月租從6萬元一步漲到22萬元。「當我看到那家店租金漲到22萬的時候,我就開始要賣我的物業。」

對於香港房價,陶冬以「不可持續、無以為繼、不合道理(unsustainable, unviable, unjustified)」來評價。他形容本港業主加租之狠是「殺雞取卵」,而低息環境下,普通市民排隊買磚頭則是「迫於無奈」。然而,儘管全港租金都在飈升,但自由行遊客的消費量卻跌了三成。「我所認識的真正高端的大陸遊客不來了」。陶冬指出,高端遊客買一張機票就可以去巴黎去日本,在那裏不論是住酒店還是買奢侈品都比香港便宜,豪客消失消費也難言反彈。「當我看到那一點(指租金離譜),我就開始(想要賣樓)。房價下個月漲不漲,我不知道,但是風險和回報已經不成比例。」

對於消費插水、租金飛漲這等怪象,陶冬的解釋是不少歐美零售品牌業績走樣後,高層為求交代,紛紛拋出「去亞洲」的大計。陶冬指出,這些在歐美市場做不下去的品牌蜂擁來港開店,但他們來得快,走得也可能很快。「所有大公司都一樣,如果今年盈利下滑了幾成,我(指高管)要向董事局交代,那我們就去Asia!」

歐美品牌攻港 純為向董事局交代

要描繪一個夢幻般美麗的亞洲藍圖其實非常容易:假設自由行遊客每年以雙位數增長,人均消費每年再以雙位數增長,30年不變。如此情景預設下,歐美品牌擲多少錢搶舖都是合理的,近期頻爆搶租個案(見表)即反映了這一點。「但這些人對中國、對香港、對亞洲的零售根本不了解。3年過後,大不了說一句我當時的判斷有誤。」

除了看淡本港樓市外,陶冬還指出全球兩大泡沫,即新興市場和德美國債,兩者皆是前兩輪量化寬鬆(QE)下最大的受惠者,也是目前的危險所在。

分析要走在最前 需進民間多看

準確預言危險是經濟師的一項主要工作,儘管各人有各人的消息來源,但陶冬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消息快不快,而是能否洞察大趨勢,並且在中國官員意識到之前先指出來。陶冬自己就喜歡周圍行周圍看,他堅信很多有價值的一手信息藏在民間。「這些信息不在官方的文件中,也不在統計數據中,而是在民間。和走卒市販、車夫主婦多聊一聊,你會得到很多一手信息,而這些恰恰還沒被統計出來。」

香港正在消失 租金淘汰奶茶菠蘿油

近來陶冬也開始不務正業,寫起了食評專欄。以嗜吃自稱的他,去年6月在財經網站開了一個「跟着陶冬找美食」的專欄。說到香港美食,陶冬竟有些激動。「半年過來,我再去數一數(寫過的餐館),好幾家關門了。有一些我已經寫好了,未等到發表再去看也關掉了。都是租金問題。The real Hong Kong is disappearing!……在我看來的香港是奶茶,是牛腩麵、菠蘿油包,是車仔麵,但這些在這一輪租金上漲中正在遭受重創。」

陸振球 – 干預樓市 無好下場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取消了前往俄羅斯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留在香港處理國民教育等爭議事宜,並急急在周四於啟德地皮宣布落實「港人港地」政策,和暫緩深圳非戶籍居民可一簽多次來港自由行的措施。

對於「港人港地」政策,股壇長毛David Webb漏夜在網站撰文作出回應,指「港人港地」實屬排外政策,筆者認為,反對深圳非戶籍居民可一證多簽來港自由行,又何常不是港人排外情緒的投射和反映?

雖然行會成員林奮強昨日在公開場合表示,港人港地有助港人買樓,但David Webb在網站上話,不少人認為內地人來港搶貴樓,主要基於一些統計數據,說有多達三成或以上高價盤買家(圖1),其登記是用普通話拼音的名字,但其實當中,可能有不少早已居港多於7年,早已是香港的永久居民,新政策會對他們沒影響。

港人港地 非港人可租

另外,港人港地所建房屋,只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不能購買,但港人購買以後,卻可租予非港人,所以其日後租金,不會偏離一般住宅租金太遠,如此,在相若租金支持下,其樓價也不會如一般人想像般低,可以「協助」港人以低價買樓。

另外,由於有了只可以港人買入的限制,如樓價真個偏低而引來港人熱烈入市的興趣,則又會如以往居屋一樣,港人港地樓宇將出現供不應求,變成如抽居屋的另一項大抽獎玩意。

澳洲僅限制外人只準買新樓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認為,有人擔心港人港地政策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和自由度排名,他就回應指香港在美國傳統基金會自由經濟體系的排名居首,其次是新加坡及澳洲,而後兩者俱有對外國人置業的限制措施,所以相信港人港地不會影響香港在國際上自由經濟的地位。

張炳良的說法,筆者認為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新加坡和澳洲沒有限制外國人置業的措施,其在國際上自由經濟的排名,會否早已超越香港呢?

白表免補地價居屋 已見惡果

還有,正如David Webb指出,人家澳洲的限制外人買樓措施,是限制外國人只准買當地新盤,與香港剛剛相反,因最影響民生,正正是佔市場交投最大批例的二手盤,而非新盤。香港現時反而在港人港地政策在新批土地和新房屋上實施,筆者想問,如有關購買力被誘導至二手市場,會不會反而谷高二手樓價,令一般市民更難買樓?

筆者的想法,其實早有實例,早前梁振英提出每年5000個白表客可以暫免地價買二手居屋,政策一宣布,反而令居二市場的綠表居屋價被扯高,連帶低價的中小型私人住宅市場也出現起哄,最後是幫助了低收入市民置業,還是令他們置業變得更困難?

筆者有朋友說笑,如港人港地的政策正確,那他日是否也應限制如半山區居住的人買深水埗樓,又或限制市區居民買天水圍的樓,以免香港有錢的永久居民,買貴了市區低收入地區的樓價,又或市區居民「入侵」新界,令「悲情城市」的人更難上車?

其實,香港一些地區如石澳道,就算如李澤楷有錢買那處的洋房,也要經過石澳業主委員會通過,才可成為業主,這又是否也有富人排擠外人的意味,大家又是否覺得公平和合理?

除了港人港地,近日最牽動港人人心的,自然是有關大批市民和學生,在政府總部外示威和抗議,要求撤回國民教育科,而事件更令到「好打得」的林鄭月娥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一度感觸至眼紅紅的淚盈滿眶。

看情形,政府就算不撤回國教科,勉強推行,也將形同廢了武功。有朋友就說,其實國教獨立設科,一方面固然可被視為有洗腦之嫌,但另一方面對那些希望向學生灌輸自由民主概念的老師來說,也可視為一個固定平台,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堂上講六四,批判獨裁的好機會。

家庭收入擔供樓比率 遠低97年

筆者就聯想到,強行在民意基礎薄弱下在學校推出國教科,就像一些市民,儲不夠錢,又或以工作收入供樓「掹掹緊」的情况,仍要求政府協助買樓,後果實在可大可小。

1997年時,市民的供樓佔家庭收入負擔比率曾高達140%,那樓價如何能維持下去,當時不少勉強買樓市民,最後變成了負資產?而現時有關比率只是接近四成左右(圖2),市民只要有首期買樓,入市後供樓便相信輕鬆得多,樓市也相對較1997年遠為健康。

貸評山下:買樓好似買 LV?

香港樓市氣氛轉變很快。7月中,前北角邨地皮投標,不少入標財團都以「執平貨」心態角逐,最終由新地(016)以低於市場預期的下限價中標(約69億元,樓面呎價7672元)。而同時期,港鐵(066)大圍站上蓋住宅發展項目,由於港鐵不滿意財團所提出的條件及方案,令項目流標收場。這是繼2010年西鐵南昌站上蓋項目和年初荃灣西站五區灣畔項目後,少數流標的項目。而且,市場擔心新政府上場後,會積極出招打擊樓市。

Continue reading